首页 返回 最新资讯

纺织大迁移:80000台喷水织机开入泗阳,60000台入江西!

  最近这几年,纺织行业行情如何,处于产业链上下游位置的企业可谓如牛饮水,冷暖自知。多种原料的进货价嗖嗖地往上涨或者跌跌不休,除此之外,厂房租金和运费以及环保风暴的压力越来越大,使得上下游出现冰火两重天的态势。
  随着江浙地区淘汰喷水织机产能,织造产业转移的新闻从去年年初就有多次曝光,几个月前就有消息称有将近12万台喷水织机外移,直至近日几个重大项目包括纺织印染企业落地江西的消息陆续传来,8万台喷水织机入泗阳的消息也在今日成为热点,整个纺织产业转移的趋势已是势不可挡。
  泗阳仿佛一夜之间“闯”入中国纺织行业矩阵,成为中国纺织业的第六大板块,并且在六大板块中份额超过五分之一。
  泗阳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纺织洼地,崛起为全国纺织产业高地,源于省委省政府“南北共建”重大决策。泗阳县委书记徐勤忠说,2008年以来,泗阳在“南北共建”过程中,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和产业定位,主动策应吴江产业扶持和项目转移,聚力打造以纺织业为主的“吴江泗阳工业园”。(小编插话:原来吴江在苏北建了个后花园......)
  江苏骏兴纺织科技有限公司,位于吴江泗阳工业园东南方,这个投资6亿元的大项目,正加紧施工,近4万平方米的主厂房即将封顶。“像骏兴纺织这样投资过5亿元的大项目,这两年来了9个。”泗阳县委副书记、吴江泗阳工业园区党工委书记严伟方介绍。
  去年,在全省“南北共建”工业园排名中,吴江泗阳工业园进入前5名。这样的“突出表现”,得益于吴江、泗阳两地对“南北共建”的高度重视,得益于双方对吴江泗阳工业园的顶层设计。
  建园初期,时任吴江区主要领导明确提出:“要把吴江泗阳工业园作为吴江产业转移的一个基地,吴江产业升级的一条出路。”沿着这一思路,吴江、泗阳两地政府每三年签订一次《合作共建框架协议》《南北挂钩合作协议》;两地党政领导每年互访考察,并就南北产业转移、园区合作共建等多个事项进行商讨,形成合作意见。10年来,两地累计交流50余次。
  吴江泗阳工业园注重规划,放大“筑巢引凤”效应。严伟方介绍,吴江区政府每年至少拨付1000万元资金,泗阳县政府按照6:4比例进行配套。目前,吴江、泗阳两地政府累计出资2亿元建设20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吴江泗阳工业园面积扩大到17.8平方公里,园区项目承载力快速提升。
  “南北共建”成果如何,选派人才很关键。10年来,吴江先后选派15名优秀干部到泗阳挂职。
  共建工业园,重点在项目,关键在产业。吴江泗阳工业园从有利于对接苏南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长远考量,统筹谋划产业转移和项目招引,努力在泗阳形成“吴江板块”。泗阳党政领导和吴江泗阳工业园挂职人员围绕县域纺织优势,提出建设泗阳“国家级纺织板块”的战略构想,把吴江泗阳工业园建成“南北共建园区示范区”。
  打造“国家级纺织产业板块”,吴江不是把“丑小鸭”赶向泗阳,而是把多年培养的“帅大个”转移给泗阳。记者从吴江转移项目一览表上看到,38个项目每个投资都超过3亿元。
  泗阳承接苏南转移的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形成“聚酯-切片-纺丝-加弹-织造-染整-成衣”的一条龙纺织产业链,成为全省南北共建、产业转移的一个亮点。如今,吴江泗阳工业园区内企业员工达1.5万人,年发工资十几亿元。
  作为“园中园”,吴江泗阳工业园,不仅承接项目,还带来吴江先进发展理念、招商理念和经营理念,成为泗阳人“身边的老师”,给泗阳产业发展提供示范。
  引进一个企业,带来一种理念,引发一场变革。“每条路都有吴江的项目,这些企业与本土企业融为一体,把自己的管理理念、经营理念、发展理念源源不断传授给本土企业;本土企业也隔三岔五组织人员到吴江泗阳工业园企业参观学习,开眼界提素养。”严伟方说。
  目前,落户园区企业中,吴江转移企业达38家。到2020年,泗阳纺织产业喷水织机将达8万台,建成25万平方米以上智能化、升级版华东纺织示范中心,年销售额预计将突破千亿元。
  以上是媒体报道,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干。供给侧改革的结构性问题还未有解决,如何保证新产业园能解决旧有问题,并且输出的是有效产能呢?
  另一则消息:11月13日,万年绿色现代纺织产业园项目开工仪式在江西省万年县举行。
  万年绿色现代纺织产业园规划面积1600亩,总投资40亿元。该园集专业生产、印染加工等为一体,着力打造国内外纺织产业优化升级、辐射扩散、梯度转移和纵深发展的平台。该项目建成后将有序承接重大纺织企业,实现年产值100亿元。
  近期,九江市环保局已经批复江西前祥织染有限公司年产6万吨针织色布环境报告。
  获悉,年产60000吨针织色布项目,总投资5亿元,项目由江西前祥织染有限公司投资建设,位于彭泽县矶山工业园,该项目占地面积约203亩,总建筑面积91824.56平方米。
  这是将后期染整一并迁址。这就存在悖论,如果新产业园能够提供集中治理,为何还要迁移?如果污染还未有解决,转移又能有什么收效?
  近年来,江西不断接受周边企业的搬迁和新办纺织印染企业,产能呈现增长趋势。
  但总的说来,在全国纺织生产总量特别是坯布产能增加的情况下,短期原料需求稳定,然而因为之前中西部没有大量的印染厂及相应配套设施,生产的产品都会回流至江浙地区销售。同时,也有很多人表示,迁址只是因为当地环保并不严格,产能转移不如说是污染转移,同在一片蓝天下,治标不治本掩耳盗铃罢了!
电话: 13717174366